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05
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,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党建引领、产业振兴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。
青岛市沟东新村人均土地资源有限,集体经济一度为零。面对困境,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主动作为,带领村民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。经过多次调研和专家论证,最终确定发展葡萄种植业。村干部带头示范,创新"党组织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,逐步形成了规模化、产业化的发展格局。
通过建立万亩葡萄产业集群,沟东新村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,还衍生出采摘旅游、生态观光等多元业态。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零收入增长到现在的240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.6万元。村党支部书记高维玉认为,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该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、建立道德诚信体系等方式,实现了村民自治。
在山东省枣庄市温庄村,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坦带领村民突破传统种植模式,在桃树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。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,引进新品种和技术,建设专家工作站,无偿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。同时,该村还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"仙人洞桃花节",实现了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。
聊城市莘县河涯村则把目光投向蔬菜种植业。村党支部书记李妹书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,决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。为降低村民风险,她带头成立合作社,吸收村干部和村民入股,统一提供种苗、农资和技术服务。通过"五统一"模式,合作社实现了标准化管理,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,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。
这三个村庄的发展实践证明,乡村振兴需要因地施策,在党组织的引领下,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,通过创新机制和发展特色产业,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。